莫名其妙提升好多词汇量这些生猛词汇的英文其实你都会

时间: 2024-08-30 18:13:26 |   作者: 其他

  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沙发(sofa)、霓虹(neon)等等,而这些词汇大多数都是我们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了。

  这里举一些你可能不大知道的音译词汇,胎(tyre)、香波(shampoo)、的确良(dacron)、开司米(cashmere)、计算机的“黑客”( hacker)、阀门(valve)、

  呼啦圈(hula loop)、蹦极(bungee)、汽车拉力赛(rally)、休克(shock)等等。

  近年来,由于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以及影响力的增加,英文中又突现了很多中文音译的词汇。至今牛津英语词典已收录了1000多个中文单词,如“fengshui(风水)”“goji(枸杞)”“guanxi(关系)”等词汇都收录在牛津词典中。甚至“土豪”(tuhao)一词还在2013年成为收录至牛津词典的热门候选……

  近年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特色英文词汇颇为青睐,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创造新词来进行形容和解释。就比如说2013年4月前后,美国华尔街精英们试图做空国际黄金市场,导致金价大跌被大妈们力挽狂澜的事件——中国大妈们一见价格降低,即刻在期货和现货市场疯狂抢金。她们对黄金的购买力导致国际金价创下2013年内最大单日涨幅。中国大妈的行为一战成名,她们与资本大鳄的角力被无限放大。为此,《华尔街日报》在报道此事时,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

  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一种原因是英美媒体在报道中国新闻里的一个热点,另一面也反映了英美媒体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认知,也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下面列举几个词汇,话说,有些词不说还真不容易看出来是音译过去的咧……

  2012年12月21日曾被戏称为世界末日,虽世界末日并未来临,但一个月后,北京却遭遇严重的雾霾污染,“空气末日”(airpocalypse)一词应运而生。这个新词由表示“世界末日”的 apocalypse 演化而来。

  “末日空气”并不是外媒为描述中国的空气污染而编出来的唯一词汇,相比而言,“Beijing Cough”(北京咳)更为有名。这个词还被白纸黑字的写进了旅游攻略,《Culture Shock!Beijing at Your Door》一书介绍称:“北京咳”指不定时发生的干咳或是喉咙瘙痒,从12月份持续到4月份。

  今年年初,一众国外媒体集体学习了中国人对大男子主义的最新叫法“straight man cancer”。如此耿直地逐字翻译后,英媒还给出了一个意译:male chauvinist pig。Chauvinist 意为“沙文主义者”,通常指极端地认为A好过B的人,male chauvinist 则指 “大男子主义者”。

  2011年年初,由于中国顾客消费能力很强,英国媒体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即为中国人所花的英镑。英国《每日邮报》称,“北京镑”所消费的 Burberry、LV、Gucci 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将占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Chinawood”这个词其实是印度人最先使用的,他们都以为,中国政府全力支持电影业,对其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即使政府和电影业一起努力,中国电影仍没办法取得所期望的那种成功。

  很快,这个词也开始被美国媒体采用。《华尔街日报》对“Chinawood”这一模式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电影制片商已经找到了一套电影生产模式——配以高品质的作品、充满异国风情的布景、眼花缭乱的动作和四海皆宜的主题,并生产出在波士顿和北京一样畅销的影片。

  2011年,BBC 特意用了一个在英语中极不常见的词汇“leading dragon”(领头龙)来表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这篇题为《中国,世界经济领头龙》的文章说,无论我们是不是即将迎来“亚洲世纪”,有一件事很明显:全球经济的地理中心已经显著地发生了转移。如今,中国处于前沿和中心位置。

  “裸婚”“裸考”“裸辞”……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各种“裸”现象,自然会吸引大量外媒的关注。美国《基督教箴言报》的报道开头就提醒读者们称,“这些有‘裸’字的新闻标题吸引了大量读者,我希望当你点击阅读之后不会失望地发现,内容其实跟不穿衣服丝毫没有关系。”

  美国媒体在报道“剩女”这一现象时,发明了“leftover women”这个新词。要知道,“leftover”的本意是剩饭剩菜的意思,中英文的说法都是恶意满满。

  其实“budget husband”这一词源于“budget housing(经济适用房)”,《大西洋日报》还顺势延伸出了“budget wife(经济适用女)”。

  “Square Dancing”这个词其实并不是什么新词,在17世纪,它是英国的一种交谊舞,男女两两对跳。但到了今天,当你在外媒标题上看到这一个词时,他们围观的多半是无所不能的中国广场舞大妈。

  本文综合上观新闻及沪江英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的内容 ,From 翻吧translationtips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