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一篇超实用的特教老师工作指南!

时间: 2024-11-12 02:57:10 |   作者: 椅子

  有的学生因为自闭症时常情绪失控,有的孩子多动,连在凳子上坐几分钟都难,还有些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让人永远猜不到下一步他会给你“出什么招”,再加上偶尔遇到的“难搞”家长……

  特殊教育老师常常要面对各种非典型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但同样十分棘手。

  融合星球收集了许多特教老师的真实反馈,本期特推出一篇超实用的特教教师工作指南,围绕班级管理、教育和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解决之道!

  * 本文改编自一位优秀教师杨雪梅多年的特教经验之谈《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因此多处我们将使用叙事和举例等方式来进行梳理,且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书观点,作参考之用,请各位老师酌情判断。

  经历近20年时间的坚守,杨雪梅老师离开了学校,走上了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培训的岗位,从班级管理工作的践行者变成了特教班主任成长的引领者。她决定影响更多青年教师,让更多孩子受益,这也是本书的成因。本书包含大量杨雪梅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故事,以及她的实践经验、感悟和理念,融合星球期待更多教师能够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助力特教前行。

  杨雪梅老师时常思考,按部就班地用不同的学科课程把孩子安放在教室里学习十几年,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康复回归社会?这些知识对特殊孩子们的人生有多少助益呢?

  因此,作为特教老师,最重要的还是要用有限的能力和资源去改善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会社会规则和生存之道。为此,特教老师要学会“走出去”“请进来”与“放开手”。

  走出去:若在校园内,可尝试在食堂让孩子们观察厨师们的工作情况,比如择菜、摆盘等,了解食物的工艺流程,有机会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制作,也可选择学校值班室等,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礼仪、如何登记访客、开关门等生活技能;若有机会走出校园,可学习乘坐公交车、购物、辨识植物等知识。

  请进来:可向家长借力,邀请有特长的家长与孩子们互动,比如烘焙、手工制作等;通过各类学校“访客”进行教学,比如体检的医护人员、宣传消防安全的消防员,甚至是来参观检查的上级领导等,可邀请他们与孩子互动,或是让孩子们主动打招呼,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放开手:引导家长,让他们尽量给孩子提供学会自立的空间,比如,让孩子自己买车票、购物时让他们自己挑选和付钱、自己准备出游要带的物品等。

  家长:点对点地赢得每一个家长信任、支持和有效参与。(“如何家校合作”将在下文详述)

  学生: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打造有吸附力的集体生活,例如:每天早上做一个不同的集体活动,讲故事、游戏、即兴儿歌等;让每个孩子栽下一棵见证成长的绿植;不定期发布“美丽成长”播报,表扬学生的进步,并进行“微”奖励,例如与老师同桌就餐、把行动和照片发布在公示栏等。

  搭档: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合作,科任老师不止是教授课程的老师,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

  一方面,孩子们许多的坏习惯常常是由于从众心理,例如“你玩我也玩”“你乱扔我也乱扔”;另一方面,特殊学生对外界信号的接收常常是有趋利性选择的。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严惩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让孩子捕捉到“交头接耳”这种关键行为,却忽略了老师的否定禁止之词。此时,需要尽可能避开群体的负向影响,更多去表扬认真完成作业和认真出操的大多数孩子,强化正向的“从众行为”。

  非正式的学生小团体是班级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产物。从积极视角来看,非正式团体能够对成长中的孤独、情感交流缺失等进行缝补,促进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一旦小团体取向偏离,也有一定的可能带来成长障碍和班级管理困难。

  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探索每个小团体形成的原因。小团体的主要成因有三:家庭氛围中爱的缺失、教师班级管理的强势、同龄人相同趣味的聚拢。

  教师应当深入学生之间,“看见”每个个体的存在,弥补孩子爱的缺失,那些看似捣蛋大王的孩子自然就会回归和融入了。

  同时,能了解孩子们的特长,然后将某些如元旦活动的“重任”委托给那些负能量小团体,充实的状态自会冲散因不满而聚拢的群体。

  那些因共同的特长爱好相聚的小团体,能采用助推方式。比如杨雪梅老师就引导那些沉迷各类变魔术视频的抖音小网迷去查阅更多书籍,然后开设兴趣小组,进行网络科普直播。最终,他们还在全市中小学生科技发明中斩获了头奖。

  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许多老师和家长幻想让孩子下线离网根本是一个没办法完成的命题。

  比如,有个叫“芳”的孩子,就是个“圈子迷”,朋友圈中有任何风吹草地,她都是第一个知道的。其实,这是由于她更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因此,杨老师了解到她的历史特长之后,就提议让她撰写公众号,推书荐书。很快,这个由中学生撰写的历史专栏就获得了许多关注,芳浮躁的心境也沉静下来,学习也渐入佳境。

  面对那些“娱乐八卦”,杨老师则找好时机,自己和几个“铁粉”学生建了个群,分享自己的穿搭、出游、偶像,然后借机谈谈自己对生活、艺术和美的理解。很快,这个特别亲密群就被学生多方打听,纷纷“求开门”。

  教育不是简单的师生互动就能开花结果的,如果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土壤的研究、忽视了家校关系的构建,一切成长都如空中楼阁。我们应当读懂和理解家长,有效合作,共同育人,进一步寻找问题的化解之道。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生命成长的许多疑难杂症,病根都出在家庭生态和父母行为中,学生仅仅是问题呈现的一个载体。因此,如果你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费尽心力依然无法破解,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原生家庭的底版上到底刻了什么影像吧!

  增加出镜率,利用曝光效应:当一个商品经常在电视里出现,消费者也更加容易偏爱,进而购买。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比如,可以在家长接送时多聊聊孩子的近况,孩子表现好时,也可以发消息告知,并提出建议。

  表露互惠原则:教师适当自我表露,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更能引出学生和家长心声,从而获得自己所要掌握的信息。

  将家长变成“自己人”。人际交 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把对方视为自己人的话,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某些观点和立场。在日常碰面时,可以多向家长们分享自己教育孩子时的酸甜苦辣;家校沟通时,尽量站在家庭的角度思考交流方式。

  为家长赋权增能。大多数家长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并非是漠视孩子的成长,而是由于“门外汉”的自我认知造成强烈的无力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注重与家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邀请他们参与班级建设、活动设计、成长规划等,增强家长的权能感。

  进行价值引领,实现共育。教师也可影响家庭和家长,能够最终靠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让家长想到自己是孩子的镜子,引领他们在抱怨孩子不省心时先反思自己,找到问题根源。

  越界:沟通注意言语细节,少用“你们家孩子”“你们当家长的”“我这个老师”等句式,要将家长“拉过来”,说“咱家孩子”,将家长拉到“比肩站”的位置。另一方面,家校合作时要定家长能聚焦的目标,比如,不要一次就把所有目标都亮出来,而是从先培养倾听习惯开始,再慢慢引导拓宽阅读面、兴趣面等。

  守界:上文我们提到教师能了解并引导家长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成长问题,但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尺度。例如,我们面对“家庭问题影响了孩子成长”时可以把孩子的异常行为反馈给家长,却不能干涉家长怎么样处理家务事、夫妻离异的情绪问题等。